您好,欢迎来到易教网社区登录 | 注册 中考 | 高考 | 奥数 | 英语 | 作文 | 幼教 | 家教  
 
 当前位置:幼教网 >> 艺术培养 > 楷书入门 请输入关键字:

楷书入门

http://www.yiyoujiao.com - 发布时间:2010-09-08 - 所在栏目: 艺术培养

楷书的笔顺和结体
笔顺是指笔画的先后顺序。因为我国的汉字是由各种形态的基本点画构成的,所以在书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是有一定规则顺序的。然而,书法又有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不同书体的笔顺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将分别讲述。在这里,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楷书的笔顺。所谓楷书的结体,就是人们常说的楷书的间架结构。这部分内容将告诉我们如何把基本点画组合成造型美观的字,也可以说这部分是研究字的造型美的问题。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要把字写得正确、清楚、整洁;而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仅仅做到这些就不够了,我们还要把字写得美观,写得有情趣。因此,我们必须在字的造型上下一番功夫,很好地研究字的间架结构,使写出的字,不仅正确,而且要美观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历来论述字的结体——间架结构的著作已有不少。如唐代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明朝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的九十二法》等。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
本书向同学们介绍的是我们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小学课本中较多出现的常用字,按照汉字结构的特点而编写的结构练习。
我国汉字的结构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
关于独体字 独体字也叫基本字。是指没有偏旁部首,只是由基本点画结构而成的字。这类字都比较简单,如一、二、三、十、八、人、火、日、月、山、水、大、小、上、下等。
独体字的类型有很多种,有以横、竖为主笔的字;以撇、捺为主笔的字等等。我们这里选择了“长”、(如下面的练习一)“短”、(如下面的练习二)“斜”(如下面的练习三)三种造型特点不同的字,(见练习图例)
请同学们练习。
关于合体字 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字(有的独体字在组合时变形成为偏旁部首,如:“亻”单立人,“扌”提手旁,“■”
雨字头,“艹”草字头等)。合体字又分为:横结构,竖结构和包围结构三种类型。横结构的字包括左右结构,如“林”、“明”等,左中右结构,如
“谢”、“湖”等。竖结构的字包括上下结构,如“炎”、“雷”等,上中下结构,如“意”、“曼”等。包围结构的字包括全包围结构,如:“因”、
“国”等,三面包,如:“同”、“周”,“幽”,“函”“区”,“匡”等;半包围,如:“原”、“康”,“道”、“旭”,“司”、“句”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结合同学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上常出现的字,经过选择,编写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三十种结构,希望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细心领会,举一反三,逐渐写好各种类型的字。
横结构中,左右结构占了九种,第四至六是从字的左右向背关系去分析字,如相随(四)、相背(五)、相向(六);第七至九是从字的左右比例去分析字,如让左(七)、让右(八)、平分(九);第十至十二是从字的左右分比例不同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如上平(十)、下平
(十一)、居中(十二)。横结构中的左中右结构选了三种,它们多是从左右结构变化而来的,分为:三分(十三)、左简中右繁(十四)、中窄左右宽(十五)。
竖结构的字也是从简至繁,其中上下结构选了六种,如重叠(十六)、上大下小(十七)、上小下大(十八)、上下宜均(十九)、上繁下简(二十)、上简下繁(二十一)。上中下结构只选了一种(二十二)。
包围结构分为全包围(二十三)、上包下(二十四)、下包上(二十五)、左包右(二十六)、左上包右下(二十七)、左下包右上(二十八)、伸钩包(二十九)、右上包左下(三十)等八种形式。
练习时最好采用摹与临相结合的方法。如下图所示,练习方法是一个字头(范字)带三个格。第一个格中是双钩填空练习,同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特点,点画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个格中是单钩练习。它是把双钩字的轮廓线去掉,只留中间的运笔虚线,形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字架子。书写时,给“字架子”敷上“肉”。第三个格是空格,要求在前两个(双钩、单)的基础上,再仔细观察第一个范字以后,独立地完成一个字。应该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用心观察,书写力求与范字相似才好。
(一)长:写这类字宜长不宜宽,并要注意笔画均匀。
(二)短:写这类字宜扁不宜长。
(三)斜:这类字斜画多,字势虽斜要斜中求正。笔画要均匀,以使其重心平稳。
(四)相随:相随也称并排,写时要使右边稍强一点,遇到重复的笔画要注意变化。
(五)相背:这类字的字势虽然相背,但在写时要注意笔意相连,左右呼应。(六)相向:这类字左右相向,写时注意手足避让,使左右搭配得当。一般的情况是右边要稍强一点。
(七)让左:这类字是以左为主,写时要注意左边宜正,并且稍强一点,右边则依附于左边,笔画虽少,但在用笔上宁重勿轻。
(八)让右:这类字以右为主,写时注意右边要正,占地要大(二分之一强,甚至三分之二),左边偏旁则应相对弱些。
(九)平分:这类字左右势均,写时应左右平分且上下齐平,右边可以略强一点。
(十)上平:这类字左右的上部取平为宜,写时左边偏旁要居中而靠上(这类字多属让右结构)。
(十一)下平:这类字左右的下部取平为宜,写时右边要居中而靠下。
(这类字多属让左结构)。
(十二)居中:这类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一边字形短小,写时应使其居中,既不能上也不能下,更不可上下齐平。
(十三)三分:这类字左中右比例均匀,写时使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结构紧密。
(十四)左简中右繁:写这类字时,要注意穿插紧密,左边轻些,中右略重。(十五)中窄左右宽:写这类字,可使左右各约占五分之二,中间约占五分之一,并注意左右呼应。
(十六)重叠:这类字上下重叠,写时要注意点画均匀且下边稍大。上下有重复笔画时要使之有所变化。
(十七)上大下小:这类字上宽下窄,上边虽大但笔画不要过重,而下边却要相对重些。
(十八)上小下大:这类字上窄下宽,上边虽小但笔画要相对稍重一点,下边笔画伸展,写时可以相对轻些。
(十九)上下宜均:这类字虽分两截,但上下势均,写时要注意笔画疏密均匀,穿插得当。
(二十)上繁下简:这类字上边笔画多,下边笔画少。写时注意上边要细而紧密,下边可以相对粗壮些,以免头重脚轻。
(廿一)上简下繁:这类字上边笔画少,下边笔画多。写时上边要稍微重些,而且不要松散;下边则可轻些,使上下搭配匀称。
(廿二)上中下:这类字上中下三截,写时注意上中下贯通,重心平稳,笔画疏密要匀称,不可松散。
(廿三)全包围:写这类字时,首先注意包围部分(大框)要正,左右相对(或向或背);被包围部分要力求平正,均匀居中。
(廿四)上包下:写这类字时,首先注意包围部分左右两笔相对(或向或背),并且右边要略强一点;被包围部分要均匀居中,宁上勿下。
(廿五)下包上:写这类字时,
注意包围部分左右两边笔画不宜过高,多是只包一半;被包围部分要均匀居中,宁下勿上。
(廿六)左包右:写这类字时,注意包围部分要上短下长,以求字的平稳;被包围部分要居中均匀,并向左靠,以免松散。
(廿七)左上包右下:写这类字时,首先注意包围部分的撇,角度不要过大;被包部分在均匀的基础上,要向左上靠,以免松散。
(廿八)左下包右上:写这类字时,注意“辶”的平捺要长短适宜;被包围部分要均匀平正,与“辶”紧密结合。
(廿九)伸钩包:这类字也属于左下包右上。写时既要写好伸钩“■”,还应注意被包围部分要向左下靠,以求字之紧密。
(三十)右上包左下:写这类字
时,“■”出钩角度不宜过小;被包围部分与“■”搭配要均匀,为了避免松散,宁向右上勿向左下。

十、关于“读帖”、“摹帖”、“临帖”
怎样写好毛笔字,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写字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方法和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做到了这些以后,同学们就应该开始临摹碑帖。临摹碑帖是传统的学书方法。通常可分为“读帖”、“摹帖”和“临帖”。
读帖 这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对字的鉴赏能力:二是为临帖做准备。就这一点而言,读帖也可以叫做“意临”。先说说开阔眼界,提高对字的鉴赏力吧。这是要求学书者广泛地阅读各种碑帖、墨迹,古代的、现代的、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都要看。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开阔眼界,从中汲取书法“营养”,体味它们的笔法、结字、章法以至通篇风格、气韵,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通过阅读大量的碑帖,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与欣赏水平。俗话说:不怕“眼高手低”,就怕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再说说“意临”。这是指在临习某一帖时,对该帖的每一字的观察。唐朝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曾说:“察
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要求学书者对于字帖观察要精,临写的字要与帖上的字相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地“读帖”。首先要看帖上的字每一笔画的运笔方法,譬如一横,入笔是藏是露,行笔是提是按,收笔又是怎么收的,每一笔的写法都看清楚了,再看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怎
样,也就是看字的间架结构。譬如“京”字,上边的点“■”和横“—”怎样安排,下边的“口”、“小”与上边的“■”的距离如何,哪一笔对着哪一笔,都要看准、记住,然后再下笔,才能写出与帖上的字相似的字来。可以说这种“读帖”方法是把帖上的字临到学书者的“意识”里去了,所以也叫“意临”,是学书非常重要的方法。同学们千万不可忽视“读帖”的作用。
摹帖 人们常说的描红模子、写影格,还有前面介绍笔法时讲的双钩填墨,都属于摹。所谓“摹”就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它是学习书法的人掌握间架结构的好方法。宋朝著名书法家姜夔曾说:“临书易夫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姜夔这里所说的“笔意”就是指运笔的方法,“位置”就是指点画之间的位置关系——间架结构。
既然摹书容易获得“位置”,临书容易获得“笔意”,那么我们在学书的过程中,就要又摹又临,两种方法并用,既得“位置”又得“笔意”,不是可以更快地进步吗?因此我们要临摹相结合,临什么帖就摹什么帖,摹什么帖就临什么帖。摹帖的方法是:先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盖在帖的上边,然后用毛笔蘸墨,在拷贝纸后透出的字上直接摹写,写出与帖上完全一样的字来。注意一定要使用拷贝纸或其它类似的纸,因为这种纸既透明、容易看清帖上的字,写时纸又不太滑,而且还不透墨,不会损坏字帖。其它的纸,如玻璃纸,虽然比拷贝纸透明,但太光滑,不好书写:薄的宣纸、毛边纸也能透出帖上的字,但模糊不清,纸还透墨,会把字帖损坏,所以,摹帖最好用拷贝纸。
临帖 就是看着字帖上的字,按照它的笔法与结构把字写到纸上。可以写与帖上一样大小的字,也可以放大或缩小。临帖要求把字写得跟帖上的字越像越好,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书者的观察、分析及书写的能力。要想临好帖,首先要读好帖,而且要跟摹帖相结合,这些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临帖方法。一是选临,选临也可称分临。就是选择帖中某一类型的字,如■、問、開、關、聞等,都以■为主;心、思、笔画为主的字。再就是选择帖的某一部分、某一章节或选择帖中自己认为较好的字或是自己认为需要临习的字(往往是自己感觉难写的字)。这种选择,有时是因为某帖的拓本“石花”(是指由于时间长,石碑经风吹、雨打、日
晒以后,碑面残损致使碑拓“花”了,有些字看不清楚)太多,就要选择较清楚的字临写。二是通临。通临是从头到尾将一部帖全都临下来,以至连格式都要与字帖完全一样,这样可以学习该帖的全貌。如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和大小的变化、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等,从而获得这部帖的气韵、精神。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最好是选临与通临相结合。在决定要临习某一部帖时,首先要通临一遍,在这遍通临中,要求对帖有一大概的了解,并要找出难点和选临的部分,然后进行选临,经过选临,把一些难写的字解决。局部写好了,然后解决整体感的问题。这样,通临——选临——通临,最后学得某帖、某体的精华。
临帖时,为了切实、准确地掌握碑帖字的每一点画的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九宫格或米字格来临写。如图方法是:用一块玻璃片或透明的纸,按照碑帖上字的大小,在上面画一个正方格,然后将方格分成“九宫”或画“米”字,放在帖上所要临写的字上,看准这个字的点画在格中的位置,然后再在打好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纸上书写,从而写出准确的与帖字相似的字。
以上所讲的读帖、摹帖、临帖,获得某体书法的精华,有人称为“入帖”。入了帖,还要“出帖”。一是要继续学习新的碑帖,二是可以通过书写作品,使所学的东西得到巩固,甚至发挥,逐渐向更高的标准迈进。息、恩、慈、慧等,都有个心字,这样临,是集中精力解决一种类型或一种(八九、行书的特点与写法行书早在我国汉朝末年就产生并流行了。相传是后汉时期颍川(在河南,颍y ǐng)人叫刘德升所创。行书既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辨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肃工整,它比草书通俗而且易识,又比楷书流畅而不拘束。行书还可以分为两种:写得规矩一些,接近于楷书的叫“真行”(也可称为“行楷”);
写得放纵一点,草书成分多些的叫“行草”。由于行书写起来简易随便,又通俗易识,所以自从行书产生形成以后,一直盛行于书坛,是人们最喜用乐见的书体。
怎样练习行书呢?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楷书的写法,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
看行书与楷书有什么不同吧。
在字形上行书与楷书大致上相同,只是一些笔画和笔顺有所变化。这是由于在行书中出现了“连笔”和“省笔”,有些笔画在楷书中要用两笔、三笔甚至四笔写成的,而在行书中,连笔书写右以一笔完成,如:“王”“反”
有些楷书中要两笔、三笔甚至四笔的点画,在行书中可以省某些点画,变化为一笔写成。如:“村”“点”“红”。
在笔法上行书与楷书也很相近,但写行书时,要注意笔意相连、行笔流动,所以圆转的笔画要多于楷书,粗细变化也多于楷书。两笔之间,笔意连接的带笔叫“游丝”或“牵丝”。另外在用墨上,行书是浓淡、干湿并用,楷书则要浓润为主。
下面用具体的例子介绍行书的“连笔”与“省笔”。
连笔 所谓连笔就是把字的笔画之间的运笔过程连起来书写(即前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相连接)。连笔的原则是按照汉字书写的笔顺,除了个别的笔顺变化以外,大体上与楷书的笔顺是相同的。例如:“一横的
连法:
根据“一”横的下一笔的位置,连笔时可以分为“上连”与“下连”两种方法:
省笔 所谓省笔是指在行书中,有的笔画可以省来不写,或与别的笔
画连起来一笔写成。在省写的过程中,有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形态,楷书中一笔、二笔、甚至三、四笔的点画,在行书中可以一笔写成,其中大部分在偏旁部首上应用。
例如:
根据以上所述,参看下列简表,通过练习,便可逐行掌握并写好行书。
十一、推荐几种行书范本
行书作为一种书体,自后汉形成、发展、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许多朝代,出现了许多以行书见长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锺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南北朝时期的智永,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元朝的赵孟?#92;\(f ǔ),以至明、清诸家,可以说是书家如林,举不胜举。他们各具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遗产。下面我们推荐几种常见的范本,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之用:
王羲之:《兰亭序》、(见附(19))《丧乱帖》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见附(20))
王珣:《伯远帖》(见附(21))
李邕:《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见附(22))陆柬之:《文赋》
(见附(23))
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见附(24)(25))苏东坡:《寒
食诗》(见附(26))
黄庭坚:《松风阁诗》(见附(27))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见附(28))
赵孟?#92;\:《烟江叠嶂图诗》、《洛神赋》(见附(29))、《天冠山诗》
《三门记》
文徵明:《滕王阁序》、《赤壁赋》(见附(30))
 

下一篇文章: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上一篇文章: 行书入门

版权所有:幼教网  京ICP备10209629号-15

联系电话: 010-51657802 51267892 62017292 传真:010-51267892

地址:北三环安贞桥东蓝宝商务大厦二楼201室(环球贸易中心正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