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中不断求证的育儿理念
一位育儿专家说:要给宝宝爱和自由,这样宝宝才会自信、坚强、果断,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位育儿专家说:要对宝宝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养成宝宝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制度及饮食习惯等。
更多专家大力提倡:0~3岁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提升宝宝的多元智能,才能让宝宝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爸妈们完全地糊涂了,到底听谁的比较好呢?矛盾总是辨证又统一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这道论证分析题吧!
part 1
吃饭的战争
case 1:宸宸快4岁了,是上幼儿园小班的宝宝,每天在家依然是由妈妈喂饭的。问及宸宸幼儿园里的情况,饭是自己吃,也没妈妈报怨的只吃素不吃荤的情况。宸宸的妈妈很有自己的育儿见解,她十分清楚“宝宝不想吃就不要逼他吃”的道理,可是她仍然常常会强喂逼食,她自己很无奈地说:“当妈妈的总是怕宝宝吃得不够多。”
case 2:小贝的妈妈自称是很没出息的妈妈,宝宝不肯好好地吃,就追着喂他呗。自己累点没什么,只要宝宝吃好、吃饱就行了。她总是这样自我安慰:忍耐些吧,等宝宝长大了,自然会好好吃饭的,再辛苦也不过几年的光阴。
case 3:琪琪的妈妈非常想改掉她吃饭坐不住的坏习惯,可是每次当她想要中止喂饭时,婆婆总是挺身而出接过饭碗加入追逐游戏。婆婆还说:“每个宝宝都是追着喂大的,你们这些当爸妈的小时候不也是我们追着喂嘛。”
追着宝宝喂饭的战争可能在许多家庭里是每日都要观看的“必演节目”。固然宝宝的注意力比较短暂,要很安静地坐下来吃饭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如一些老人说的“每个宝宝都是被追着喂大的”。
矛盾焦点:追着喂饭很累,不喂又怕营养不够。
很多妈妈都对追着宝宝喂饭相当苦恼,却又因为怕宝宝饿着或是营养不良而每天追、每餐追。
这些宝宝多半在幼儿园里吃得不错,只有在家才有“进餐障碍”。
聪明宝宝观点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一位妈妈说她那4岁的宝宝每天晚饭是在滑板车上吃的,她追还不敢追得太快,怕他会摔倒。这还是吃饭吗?宝宝根本是当一个有趣的游戏而乐在其中。
宝宝不好好吃饭的根源最终在喂饭者身上,因为没有在喂饭时坚持原则,所以宝宝一次次地探寻你的底线。你退让,宝宝就会得寸进尺。
想摆脱就餐的追逐游戏,可以试着这样做:
首先,评估就餐氛围
是不是餐桌旁边有比食物更有吸引力的物品,比如电视、大堆的玩具?是不是爸妈没有一同进食?总之,先检讨一下是否缺乏吃饭的气氛,以全家为单位进行反省。
其次,创设快乐进餐
就餐规范是定给全家执行的,不能仅要求宝宝一人遵守。在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上下点工夫,以促进宝宝的食欲。花点心思来布置一个能让宝宝专心吃饭的用餐环境,如准备可爱的餐具。尽早让宝宝自己进餐,不要指责他吃得不够好、不够快、不够多,与宝宝一起快乐享用美食吧。
最后,实施规律进餐
宝宝为什么在幼儿园吃得很好呢?因为幼儿园里的生活有规律,点心、午餐、游戏都有各自固定的时间。进餐时段全班一起爽气地吃,游戏时段全班一块儿快乐地玩。如果在家也能做到这样的有规律,同时让宝宝有足够的运动,他就能体会肚子饿的感觉,那他就会在该吃饭的时候表现出一副好胃口。
[结语]给宝宝自己吃的自由,尊重宝宝吃多吃少的权力,对宝宝进餐规范进行恰当的管理,少一点担心,少一点比较,宝宝吃饭的难题就可以轻松化解。
part 2
早晨的困惑
case 1:天天是个好学的宝宝,最近对数字特别感兴趣。家的楼下正好有一家房产中介公司,门口贴着三个醒目的电话号码,每天早上妈妈送他去幼儿园时,他总是要把这24个数字都一一指认完毕才肯继续前进。
小区里有条由人造树桩组成的小径,天天去幼儿园非要在这条小径上过,不论妈妈时间多紧张,他总是在树桩上慢条斯理地边跨步边比对:“大的、小的……”妈妈深知保护宝宝学习兴趣的重大意义,不忍将他强行拉走,可是这样的学习总令她上班迟到,确实是一个大麻烦。
case 2:骁骁十分爱车,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国际车展的vcd才肯入睡,最近发展到早上起床后也要看光碟。看车、识车对这个3岁幼儿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他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别看他年纪小,却认得100多种车牌、车型。早晨分秒必争,哪里等得及他看上二十分钟光碟再吃早饭?
宝宝的好学往往不管时间与地点,妈妈在欣喜宝宝能力长进的同时,也为那些连带出现的问题而苦恼着。
矛盾焦点:如何在保护宝宝学习热情的同时,让生活正常运转?
宝宝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有自发的学习意愿,学习的热情常常超越我们的想像。这是需要爸妈细心保护的能力与热情,可是,宝宝旁若无人地学习,让爸妈天天迟到也是非常实际的矛盾。
聪明宝宝观点
保护宝宝学习的热情还是遵守公司的劳动制度,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有办法两全齐美!
晓明利害关系
把“迟到”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宝宝能够理解。爸妈可以通过一套看似复杂的推理,巧妙地让宝宝看到“迟到”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编给儿子的推理是这样的:妈妈上班迟到→工资卡里的钱会变少→钱少了就不能给宝宝买漂亮的衣服、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当宝宝能够自己扩充其中的物品名称时,如宝宝还会跟着你说“钱少不能吃肯德基”等等,就说明他已经把与己相关的利害关系和“迟到”有机地联系起来。
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推理:妈妈上班迟到→所以工作来不及完成→晚上要加班→就不能早些回来陪宝宝。
当爸妈和宝宝对“迟到”的危害取得共识后,就可以较容易地让宝宝同意早点起床、快点穿衣、尽快出门、路上不作耽搁等等条件。
给宝宝做选择题
可以给宝宝做选择的权力,比如:早上想要看汽车的光碟就要放弃吃粥,拎个面包就出门,因为早晨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早上要在楼下认数字,就必需自己在幼儿园里独自吃早饭,因为妈妈没时间喂完他再去上班;如果他要在花园里玩一会儿,就必须更早起床才行……这样既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让他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又让宝宝学会了权衡和取舍。
[结语]最大限度地保护宝宝学习的激情,肯定他学习的成果,同时也要让宝宝体谅爸妈的难处,通过推理和取舍,帮宝宝的思维更进一大步。
part 3 探索危险领域(选择激进还是保守?)
case 1:小尧手动能力极强,15个月就会自己开影碟机放片子看,2岁不到就会插电源而且知道一定要握住胶木部分否则被电到小命就没有了。妈妈很高兴看到女儿那么能干,但爷爷却认为让那么个小不点摆弄电线很危险。妈妈鼓励,爷爷阻止,宝宝好为难呀。
case 2:小予的爸妈让2岁8个月的宝宝独自乘电梯,爸爸在楼下帮着按好楼层后在保安处看着监视器,妈妈则在楼上电梯门外等着,接到宝宝后给爸爸报平安。外公外婆得知后把妈妈臭骂一通,要她保证以后再不做这样的“创举“。
case 3:天宝的爸爸在路面车少时段,带宝宝过马路会尝试让宝宝自己判断前进或是站立不动,当然他自己会挡在车来的方向作保护。因此天宝不满三周岁已经明白“红灯停,绿灯行” “要走横道线”等交通规则,也会看来往车辆,如果视线里有车他肯定止步不前。为此爸妈引以为豪,爷爷奶奶却心惊肉跳。
宝宝有天生的好奇心,加上他们探索世界的热忱,使他们在探索危险领域时,显得那么的无所畏惧。对宝宝关怀备至的长辈们,真的很担心他们的安全。
矛盾焦点:保护与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因为爱,所以才会过度保护;但放手让宝宝去探索危险领域就是不负责任吗?
聪明宝宝观点
宝宝没有爸妈想像中那么“木讷”,他们的观察能力非常强。在探索有危险物品的时候,宝宝会自动生成一个“安全系数”,爸妈要做的是让宝宝明白自己界定的“安全值”是否够安全。长辈的保护不可能时时都在,让宝宝自己学会远离危险才是最安全有效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不让宝宝探索,宝宝越会出于好奇而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试一试的愿望。
同理性推断
我们要保障宝宝的安全,又要让他们理解危险品的“厉害”,就可以采取同理性推断的方法,让宝宝吃点小苦头。
一些祖辈们提供的方法十分有效,比如用钢针的针眼部位刺宝宝让他知道针扎的痛;用热水瓶的软木塞烫宝宝让他知道热水瓶的高温;让宝宝亲眼看到纸张在煤气灶上烧成灰,他就明白火焰的力量。类似的感官刺激,比你吼上千遍“不能碰”和打小手都有效得多,记忆也深刻得多。
小编是这样教宝宝认知插座的危险的:电热手炉充足电以后,上面的电线连接孔内两根铜管很烫,我让宝宝把小手伸去摸,一烫之下他马上将手缩回来。这时,我告诉他家里所有这样的小洞里都有烫手的东西,手伸进去抠就会烫痛甚至没命,只有握住电线黑色的胶木部位才是安全的。宝宝从此以后再不试图拔去插座上的安全防电插,每次请他帮忙插电线时必会自言自语“要握住黑色的部分”。
恰当的保护
在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有效安全系数”前,恰当的保护是必要的,要让宝宝在没有重大危险的环境里,去获得各种惊险体验。
[结语]在做好必要防护措施的大前提下,放手让宝宝去尝试。相信宝宝自定的“安全系数”,会使宝宝“胆大”却不“妄为”。
part 4 当探索遭遇挫折 立刻相助还是等一等?
case 1:佳佳上个月学会爬了,生来好动的她最近喜欢攀上爬下,在她挑战新高度的时候免不了会撞到、摔倒。妈妈对这些显得毫不在乎,总是不紧不慢地跟在佳佳身后,看她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给她打气,始终采取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直到她成功为止。外婆总是说妈妈,眼看着女儿摔,扶都不扶一把,好像这宝宝不是她亲生的一样。
case 2:小强这些天非常喜欢垒高,家里的各色积木、瓶瓶罐罐、杯杯盏盏都成为被垒的对象。小强每次垒得非常成功的时候,就会请爸爸帮他拍张照片留念。小强不喜欢妈妈陪他玩这项游戏,因为妈妈总是在垒高发生危机时冲过来扶住物品,并且直接拿过小强手里的积木帮忙垒上去;当小强试图把大物品放在小物品上面的时候,她更是大声呵止。爸爸劝说妈妈多次,让她放手让宝宝自己悟出道理,可是妈妈一再因担心物品掉落会伤到宝宝而选择代劳。
眼见着宝宝在探索中犯很基本的错,很多爸妈都会忍不住出手相助吧。
矛盾焦点:何时出手帮忙才是刚好的时机?
帮助宝宝排除困难,出手太早了变成代劳,怕会打击宝宝自主探索的热情;太晚了怕宝宝已经弄坏了东西或是受伤了。在哪个时间点伸出援手才合适呢?
聪明宝宝观点
宝宝在刚开始认知周围的一切时,显得那么的“懵懵懂懂”,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常理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所有感官不停地学习、认识、探索、总结。宝宝很可能会犯一些成人看来十分显而易见的错误,比如想把较大物品垒加在较小物品上面;尝试把很大车模装进小背包里;试图头朝下从高处爬下来等等。
给建议、做示范
不要代宝宝做事,尽可能只给建议,在他要求的时候才做示范。
一些错误是无关紧要的,比如:眼看着大物品从小物品上面落下来、大型的车模怎样都不可能塞进他的小背包。让宝宝自己去试验几次,又何妨呢?宝宝达不到目的,可能会哭、会问为什么、会向你求助。这时,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把常识教给宝宝。给宝宝的垒高、整理背包等行为提供你的建议,配合一些示范加深宝宝对常识的理解和认知。
保障宝宝不受伤
一些错误是有危险的,如:头朝下爬一定会摔倒,你的劝告可能无效。可以让宝宝去试验,但是爸妈一定要站在旁边在宝宝落地前的那刻抱住他,或者在落地时保护好宝宝的重要部位。事后告诉宝宝“这样爬会摔痛,从高处往下爬应该脚先下来。小手一定要抓紧,脚能踏到地才可以松开手”。
每个宝宝都拥有空间智能,他有能力感知高度。宝宝通过若干次自己的试验,能对自己的攀爬高度建立一个合理的安全范围,明白超越自己身高太多的高度是有危险的。有这个安全系数概念的宝宝就不容易发生从高处坠落甚至攀出阳台之类的事情。
[结语]提升宝宝的智能时,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压给宝宝,给予建议和尝试的机会,让宝宝从中获得成就感、快乐,还有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part 5 付出爱和尊重 让宝宝按他自己的大纲学习
相信宝宝的能力,把自主学习的自由还给宝宝。付出爱和尊重,少一点担心和焦虑,让宝宝按他自己的大纲学习。
希望本文能帮助爸妈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宝宝。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曾经这样描述0~3岁婴幼儿的学习状态——他们是在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若想对之实施有效的早期教育,以下的方法可以借鉴。
了解特点,读懂宝宝
爸妈可以从各类早教专家和书籍中咨询0~3岁年龄阶段婴幼儿发展的普遍特点,再对照自己宝宝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预见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解决难题。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当您发现宝宝对某一种事物特别关注时,您可以利用这样事物的特点展开活动,推动宝宝的发展。例如:宝宝对街边的各类广告文字感兴趣时,爸妈可以有意识地在外出活动中,陪宝宝边看边认,促进宝宝对文字的兴趣、敏感度和口语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0~3岁的宝宝在感知活动的过程中,对熟悉的内容往往会不断重复,爸妈可以在宝宝获得相应经验后,利用新内容刺激宝宝新的兴奋点,切记不要因过多的重复造成程序化,容易引发自闭症倾向。
把握关键,事半功倍
在查询早教理论时,特别要关注该年龄阶段中是何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0~3岁宝宝是大脑发育、口语、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宝宝能力发展启蒙的关键时期,实施相应的教育最能获得成功。
创设环境,帮助成功
0~3岁的宝宝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着好奇,经常会摆弄在成人眼中非常不理解的物品,在时间、空间及安全的保障下,不妨让宝宝试着玩玩,不断地让宝宝感知新鲜的事和物,废旧物品、锅碗瓢盆都可以成为宝宝手中的玩物,这对宝宝感知觉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萌芽。
自由与规矩,相辅相成
0~3岁的宝宝由年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要更多地给宝宝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氛围,他们不太容易接受成人的摆布,经常会发生矛盾。作为爸妈在给宝宝自由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的规则在和宝宝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培养。其中有一条原则,就是你要给宝宝的规则,首先就要吸引宝宝的兴趣,让他从心底里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自由与规矩不是矛盾的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亲子交流,必不可少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理论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0~3岁宝宝有两个发展阶段:
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从出生后到1岁。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的无助阶段,宝宝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宝宝得到妈妈有规律的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
自主对害羞与怀疑:
这个阶段是1~3岁。这一阶段的宝宝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宝宝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件事是或不做某事,这时宝宝的意愿与爸妈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爸妈既应该宽容,也应该坚持确立宝宝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
因此,0~3岁阶段的宝宝需要爸妈更多的呵护与交流。现在,我们的年轻爸妈们,特别是爸爸都忙于工作,把照顾宝宝的责任都交给了老人或妈妈。其实,爸妈双方的角色与宝宝的情感谁都不可能替代,只有亲身经历过,你才能感受到宝宝成长的快乐。
宝宝需要直接经验
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经验,来自本人的生活体验、经验总结、试验结果;二是间接经验,来自书本或是他人的讲述,间接经验其实是他人的生活体验、经验总结、试验结果。
宝宝在3岁以前,没有能力看书读报,不能完全理解爸妈的表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宝宝周岁以内口腔是最敏感的,几乎可以说宝宝在1岁以前是完全用嘴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他们不管什么都往嘴里放。1~3岁时宝宝的大作动和精细动作发展得很好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如果爸妈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的手很巧,可以做很多事情,欠缺的只是稳定性。一般到3岁以后,宝宝才会开始问“为什么”,也就是说在会提问以后,宝宝才开始有意识主动去接受间接经验。
给宝宝得到直接经验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在宝宝体会他的直接经验时,爸妈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爸妈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宝宝用语言得出结论,比如宝宝反复摩挲纸巾和大卖场宣传单以后,告诉宝宝纸巾粗糙、宣传单光滑。词语捕捉了宝宝的亲身感受,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悟,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结语]理解你的宝宝,就如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此时,适宜的教育就是促进宝宝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下一篇文章: 帮助宝宝戒动画片瘾
上一篇文章: 养育男孩子的几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