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会哄妈妈的孩子
从只会被爸爸妈妈“哄”,到开始“哄”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段不短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家庭环境、亲子互动的方方面面。
招数1:静悄悄的反抗
[特写镜头]:小惠正在家里开心地看动画片,爸爸过来说,这样子不好,你快上一年级了,应该多看点书,到房间去看书吧。小惠很不乐意,可又不敢反抗,只得噘着小嘴巴进了房间。她把书放在桌子上,就开始玩起小刀、橡皮和文具盒。一边玩一边看着房门,担心爸妈突然进来。
心理分析:专制型的家长 vs 呐喊自由的孩子
像小惠这样“哄”父母的方式在孩子中很常见,她没有用言语来反抗父母的命令,却用表面顺从实际对抗的行为来“哄”他们。
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小惠的爸爸妈妈非常专制,他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必须由父母来决定什么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平时,他们严格规范小惠的一言一行,稍有越轨,就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打骂。
小惠上了幼儿园后,爸爸妈妈要求她一定要听话,不能让老师批评。于是,在幼儿园里,小惠一直非常乖,很内向,不大和小朋友说话、玩耍,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因为她担心自己一“调皮”,爸爸妈妈就会批评自己。老师为小惠的状态很着急,敦促她父母将孩子带到了咨询室。
我告诉小惠的爸爸妈妈,小惠的问题是他们无限夸大了父母的作用。父母的作用只是将生命传递给孩子,给予爱,辅助孩子健康成长。若把自己视为孩子的“上帝”,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那么,在这样的“淫威”之下,可怜的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爱和关心,很多时候就会百般委屈自己。但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内心里其实非常逆反。长期下去,虽然成了乖乖女,却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给父母的小贴士:
1.尊重孩子,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少指手划脚,多推心置腹。
2.凡事多询问孩子的想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商量应该怎么做。
3.和孩子约法三章:当父母表现专制的时候,孩子可以指出来;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父母也要指出来。
招数2:勤于道歉
[特写镜头]:傍晚,妈妈带着豆豆到小区的儿童乐园玩耍,顽皮的豆豆奔来跳去,没一会儿就把一个小小孩给欺负哭了。豆豆的妈妈赶快去哄,豆豆则躲得远远的,看到妈妈把小伙伴哄好了,才跑出来。妈妈刚想教训他,他就磕头如捣蒜般地道歉起来:“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我保证。我不是故意的,妈妈相信我吧……”看着儿子这样诚恳,妈妈也心软了,心想男孩子调皮捣蛋也不是大问题,于是,就像以前发生过的无数次一样,事情也就这样算了。
心理分析:溺爱型的家长vs 狡猾的孩子
男孩子顽皮淘气的确很正常。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能量很多,有使不完的劲。经常跑来跑去,和小朋友打闹也是交往的一种方式,可是,如果以强凌弱就不同了,如果父母不制止,并向孩子说明道理的话,孩子还会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即使做错了,妈妈也会帮自己摆平的,没有关系。
豆豆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惹了祸以后,就会跑得远远的,说明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好,所以,才逃避开做了错事的后果,而且,他能意识到妈妈可能会批评他,所以,他提前就向妈妈信誓旦旦,又道歉又发誓的。这样“哄”妈妈的方式是非常成熟化的举动,而且有些虚假的成分。这是溺爱型家庭中孩子的典型表现,正是他从父母的反应中习得的一种方式。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教育孩子学习动画片中的哪咤,当正义的小英雄,要爱护弱小,大家都喜爱这样的小英雄。
2. 在家里墙上张贴两张纸,一个记录孩子爱护弱小行为,一个记录欺负弱小的行为,每个周末评定一次,多表扬鼓励孩子的正义行为,也要委婉批评那些不应该的行为,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
3. 孩子一旦欺负弱小,一定要严肃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
4. 在孩子“哄”你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原则。
招数3:甜言蜜语
[特写镜头]: 6岁的小强经常说一些成人的话,甚至做一些成年人的事情,比如唱流行歌曲,要求父母给自己染头发,甚至在幼儿园追逐小女孩,还模仿电视里亲吻。而且小强还很会逗父母开心,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很懂事。
老师认为小强的很多行为过于成熟了,建议家长带他去心理咨询。而面对父母的询问,小强振振有词,说自己不过是模仿电视,就是好玩而已,爸妈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都怪自己不好,让爸妈担心了等等。
心理分析:放纵型的家长vs 成人化的孩子
小强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而且行为语言都很成人化,一见到我,就夸奖我说:“阿姨真漂亮,阿姨的衣服很有味道!”我听了,感觉十分别扭,这哪里像一个6岁孩子的表现呢?
原来,小强的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他,就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此外陪伴他的就是“电视保姆”了。小强经常看电视到很晚,直到爸妈回来。小小年纪就开始无节制地看成年人的电视连续剧和各种娱乐节目了怪不得小强的行为和语言都趋向于成人化。
6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小强“哄”父母的方式也是模仿成人的做法,是从电视上学习来的。这正是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过于放纵孩子自由发展的结果。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用有趣的亲子活动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2. 给孩子买一些适合孩子的动画片或者磁带,用这些来填补他因为少看电视而带来的空虚感。
3. 对孩子的成人化举动不予理睬,逐渐淡化他的行为。
招数4:眼泪加亲吻
[特写镜头]:青青在幼儿园里是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一回到家里,马上就变了样,吃饭要妈妈喂,睡觉要妈妈陪,而且脾气还很坏。无论妈妈怎样劝哄,青青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湮。而一旦妈妈真的生气了,青青就一脸委屈和害怕,痛哭得让妈妈心疼,哭过后,又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说自己不对,妈妈不要生气了。然后就亲个没完没了。弄得妈妈哭笑不得,拿她没办法。以前妈妈因去外地读书,曾长期把青青放在父母家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欠了孩子很多。
心理分析:变化无常的家长vs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在家是个小老虎,到了学校像个小绵羊,现在像青青这样的小孩子还真不少。他们“哄”妈妈的方式也是靠杀伤力最强的眼泪和亲吻。
这样的孩子,往往有着喜怒无常的父母。父母开心的时候,会宠着他,答应他的一切要求,不管其是否合理;不开心的时候,就拿孩子撒气,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予理睬,甚至还打骂孩子。在父母这样动荡不安的“爱”下,孩子往往变得非常敏感,缺少安全感。
为了获得安全感,孩子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观察父母是否开心,开心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无理取闹,甚至大闹天宫;父母不开心的时候,他就变得像只安稳的小花猫一样乖顺。
幼儿园里老师的权威感和陌生感让孩子有所畏惧,再加之父母的教诲是诸如“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否则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要是不听话,会被罚站,老师很厉害……”等。孩子在幼儿园里就会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变得非常听话、乖巧。回到家中熟悉的环境,被压抑的需要、内心的委屈就要寻找途径去发泄。
青青幼时长时间不在妈妈身边,缺少应有的母爱,她与妈妈的情感连接是非常脆弱的。民间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孩子见了娘,无事哭三场”么?说明孩子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特别是杀伤力最强的“哭”来吸引妈妈的注意,获取母爱。而青青妈妈觉得自己欠了孩子的,下意识中就会用“纵容孩子”来补偿,这就更造成了青青的脾气喜怒无常。
给父母的小贴士:
1. 在孩子回到家后,多陪伴孩子,给他讲故事、做游戏,通过这些来增强亲子情感交流。
2. 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鼓励孩子表现自己,不给孩子太多的约束。
3. 给孩子稳定的爱,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判断孩子对错的依据。
4. 和孩子定一个小合同,自愿让孩子做你的监督,你也有权做孩子的监督,互相监督对方不合理的行为。
下一篇文章: 怎样平衡质量时间和孩子的自我娱乐?
上一篇文章: 帮助宝宝戒动画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