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功利性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我不给你学了!”客厅里响起一阵震耳的嗡嗡声,10岁的兰兰“啪”地扣上了钢琴盖。她看起来那么愤怒而坚定,与妈妈对视着。兰兰的妈妈是音乐教师,非常重视对兰兰的音乐培养。而小兰兰不负所望,从幼儿园到小学,屡屡在艺术节上获奖。一张张荣誉证书是做母亲的骄傲。随着课业的增多,兰兰的钢琴练习时间逐渐缩短。妈妈想让她考级,于是加紧督促,尤其周末时间,很少允许兰兰外出玩耍。对此,兰兰极为不满,于是终于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父母的殷殷期待无可厚非。但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许多家长认为是让孩子优秀。优秀的标准又是什么?考入重点大学?有某方面的斐然成绩?……总之看重的是结果,至于过程,并不重要。这其间,渗入了明显的功利性。
家庭教育,给了我们与孩子亲近交流、塑造孩子心理性格的机会。从孩子懂事到小学毕业,正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尚未成型的软石膏,随我们的意志来捏。因为孩子的天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以大人的实用主义目光为出发点的。
被很多家长报以羡慕眼光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都在“不经意”之间。天津和平十一大幼班的5岁女孩杨一凡,在市“形象大使”比赛中得了二等奖。她的参赛舞蹈赢得评委们一致好评——“不拘程式,清新自然”。然而这么美的舞蹈并不是培训班里练出来的,而是她自己编的。杨一凡一直没有去过任何舞蹈培训班,因为家长觉得那样的生活太累,他们希望女儿愿意怎么跳就怎么跳,怎么高兴就怎么做。
不太注重结果,而愿意让孩子享受过程中的欢乐。正是这种平常心,给了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从长远来看,家庭教育应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从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这点,也许我们很应该向京剧大师梅兰芳学习。
当时,戏剧界流行子承父业,也就是孩子要从小就像父亲一样学习演戏,长大去当京剧演员。但是,梅兰芳却不这样做,他极力主张父母不能为孩子选定将来的工作,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和性格。梅兰芳特别注重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独特的爱好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确立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方向。
他的长子梅葆琛生性稳重,乐于思考。于是,梅兰芳便为他在理工科方面发展提供条件。后来,梅葆琛果然考上名牌大学的建筑系,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次子梅绍武伶俐活泼,形象思维发达。于是,梅兰芳便于抗战时送他去美国上文学系。如今的梅绍武早已是一位著名翻译家。梅兰芳唯一的女儿梅葆月沉稳娴静,温婉端庄。于是,梅兰芳便鼓励大学毕业的她当了一名大学老师。后来,在梅兰芳的支持下,她又成为有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最钟爱的小儿子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极具艺术家的潜质,加上嗓音和形象俱佳,真是继承“梅派”艺术的最佳人选。但即便如此,梅兰芳也不急于让他少年习艺,而是直到梅葆玖大学毕业,才让他正式随剧团学艺。正因如此,今天的梅葆玖成为极具修养和独特魅力的表演艺术家。
经常有人向梅兰芳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梅兰芳先生总是莞尔一笑,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
“尊重孩子”,四个字,道出了真正的爱子之道。尊重孩子,而不是尊重家长心里一直潜藏的功利性。急于求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非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绊脚石。当孩子厌恶了父母所划定的学习范畴,甚至喊出“我不给你学”时,正是对失败的教育最大的讽刺!
下一篇文章: 在家庭中创设音乐环境
上一篇文章: 由孩子来决定是否学习乐器